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科研人员首次构建了火星空间完整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质子能谱,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是由太阳爆发活动产生的最具破坏性的空间天气事件之一。事件发生期间,空间中的高能带电粒子突然增强,可能对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与地球不同,因缺少磁场保护且大气稀薄,火星表面更易受到高能粒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AI)在催化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该研究通过可解释AI技术在实验数据中建立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与材料基本性质之间的控制方程,揭示了决定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解决了氧化物载体包覆金属催化剂的难题。11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ature of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for Metal Catalysts on Oxide Support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工业及实验中最常用的催化剂之一。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发展了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学品的低温还原脱氟分解的变革性新方法。该研究创制了扭曲促进电子得失的有机小分子超级光还原剂KQGZ,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11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Photocatalytic low-temperature defluorination of PFASs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由于分子内牢固的碳-氟键,具有独特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疏水及疏油特性等,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医疗设备、纺织机械、核工业等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和副教授江敏等在轴子暗物质探测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轴子窗口”内开展了轴子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将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了至少50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ew Constraints on Axion-Mediated Spin Interactions Using Magnetic Amplification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同时,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 Viewpoint栏目刊发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教授Michael Snow撰写的题为Searching for Axions in Polarized Gas的专文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