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CHINA SCIENCE AND TECHOLOGY INTELLIGENT ECOLOGIC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科技引领未来 产业铸就辉煌
搜索
共找到相关的 文章1260条 信息
  • 金星弓激波位置变化及物理机制获揭示

    金星等离子体环境为探索基本等离子体物理过程提供了天然实验室,如无碰撞弓激波的形成与变化。当磁声速太阳风被金星电离层阻挡并随后减速到亚磁声速度时,便形成一个弓激波。磁流体力学理论提出,无碰撞弓激波是朝向太阳传播并停留在太阳风中的快磁声波。因此,弓激波的位置取决于磁声马赫数。尽管磁声马赫数具有重要意义,但考虑到太阳活动和行星际磁场的作用,弓激波的变化较为复杂。为厘清弓激波的位置变化及物理机制,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特别研究助理徐麒团队联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副教授王明,利用磁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分析太阳

    2024-11-26

  • 火星空间太阳高能粒子能谱完整构建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兰州空间技术物理研究所和德国基尔大学的科研人员首次构建了火星空间完整的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质子能谱,对火星空间辐射环境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报》(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并被选为当期封面文章。太阳高能粒子事件是由太阳爆发活动产生的最具破坏性的空间天气事件之一。事件发生期间,空间中的高能带电粒子突然增强,可能对在轨航天器和航天员的安全造成巨大威胁。与地球不同,因缺少磁场保护且大气稀薄,火星表面更易受到高能粒子

    2024-11-25

  • 新研究发现捕食者与猎物共用化学报警信号

    黑尾胡蜂分布于亚洲东南部,是体形最大的胡蜂之一,有剧毒。黑尾胡蜂的雌蜂有着8毫米毒针,与毒针相连的毒腺储藏大量毒素。这些毒素可导致过敏性休克,进而可能致使肝肾衰竭。黑尾胡蜂在攻击时会释放报警信息素,招唤同伴群起而攻之,因此报警信息素使得黑尾胡蜂变得极度危险。而黑尾胡蜂的报警信息素尚无报道。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等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触角电生理测定和野外生物活性测定发现,黑尾胡蜂蜂毒液中的5种主要挥发物即仲戊醇、异戊醇、2-庚醇、2-壬醇和乙酸异戊酯是引发黑尾胡蜂攻击行为

    2024-11-25

  • 科学家利用人工智能在催化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微雪课题组利用人工智能(AI)在催化基础研究中取得重要成果。该研究通过可解释AI技术在实验数据中建立了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与材料基本性质之间的控制方程,揭示了决定金属-载体相互作用的本质因素,提出了强金属-金属作用原理性判据,解决了氧化物载体包覆金属催化剂的难题。11月22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ature of Metal-Support Interaction for Metal Catalysts on Oxide Supports为题,发表在《科学》(Science)上。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是工业及实验中最常用的催化剂之一。科研人员致力于开发高活性、高选择性、高稳定

    2024-11-22

  • 透平叶片高效气膜冷却孔型研究获进展

    透平前进口温度是影响燃气轮机热效率的重要因素。随着燃机技术发展,这一温度已超过高温叶片的耐温极限,需要更高效的冷却技术与之匹配。重型燃气轮机透平叶片尺寸大、毕渥数高,且气膜冷却效率在综合冷效中占比大,这是叶片冷却技术的关键。气膜孔结构直接影响冷却效果,因此创新气膜冷却结构形式、建立高效设计方法成为研究重点。而由于叶片吸力面下游区域不利的流动条件,较难实现气膜的均匀稳定覆盖,亟需发展适用的高效气膜冷却结构。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利用自主搭建的透平气热耦合叶栅试验台开展了研究,提出了垂直槽截面扩

    2024-11-22

  • 环保型磷化铟量子点LED工作机制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加快新兴显示照明LED如量子点LED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由于缺乏原位、直观的表征手段,新兴LED的内部运行机制理解尚不充分,限制了新兴LED的研发速度。2020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樊逢佳团队研发出世界首台电激发瞬态吸收(EETA)光谱仪。这一技术可以给LED“拍片子”,全方位透视LED中的载流子和电场的时间分辨、空间分布等信息,为LED的机理研究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持,推动LED领域的科学探索和技术进步。近日,樊逢佳与河南大学教授申怀彬再次合作,利用EETA技术探讨了绿色磷化铟基量子点发光二极管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表明,当前

    2024-11-21

  • 科学家在光催化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低温脱氟领域取得突破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团队发展了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学品的低温还原脱氟分解的变革性新方法。该研究创制了扭曲促进电子得失的有机小分子超级光还原剂KQGZ,并基于此发展了低温(40℃至60℃)催化还原特氟龙等全氟及多氟烷基化合物的完全脱氟新方法。11月20日,相关研究成果以Photocatalytic low-temperature defluorination of PFASs为题,发表在《自然》(Nature)上。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由于分子内牢固的碳-氟键,具有独特的热稳定性、化学稳定性、疏水及疏油特性等,广泛应用于化工、电子、医疗设备、纺织机械、核工业等领

    2024-11-21

  • 大连化物所等开发出用于电池荷电状态跨域预测的新型深度学习框架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忠伟、副研究员毛治宇团队联合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冯江涛,在电池健康管理领域取得进展。该团队开发了新型的基于无监督域自适应的电池荷电状态(SOC)跨域预测框架,解决了传统方法对域间差异和目标数据标签的依赖,为电池实时SOC预估提供了新思路,有望实现电池SOC的精准跨域评估。同时,这一迁移学习框架作是该团队开发的第一代电池数字大脑PBSRD Digit核心模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可成为电池智能管理的解决方案之一。锂电池SOC的准确预测对于电气设备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而电池的不一致性和工作条

    2024-11-21

  • 兰州化物所发展出具有光固化3D打印成形能力的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材料

    聚氨酯弹性体是具有优异机械性能的高分子材料。通常,传统的聚氨酯弹性体加工方法需要较高的温度和压力,且模具制造复杂、成本高。当前,光固化3D打印技术具有快速成形、高精度和复杂结构制造能力,因而成为制造聚氨酯弹性体的理想方法。近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龙和助理研究员刘德胜团队等,在光固化3D打印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通过调控光敏聚氨酯预聚物的化学结构,发展了具有优异光固化3D打印成形能力的高性能聚氨酯弹性体材料,构筑了机械承载稳定性的生物医用支架以及具有仿生双梯度结构

    2024-11-21

  • 科学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开展暗物质桌面式搜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彭新华和副教授江敏等在轴子暗物质探测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利用量子精密测量技术在“轴子窗口”内开展了轴子暗物质的直接搜寻实验,将国际上的探测界限提升了至少50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以New Constraints on Axion-Mediated Spin Interactions Using Magnetic Amplification为题,发表在《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并被选为编辑推荐文章。同时,美国物理学会Physics Viewpoint栏目刊发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教授Michael Snow撰写的题为Searching for Axions in Polarized Gas的专文评

    2024-11-19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