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CHINA SCIENCE AND TECHOLOGY INTELLIGENT ECOLOGIC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科技引领未来 产业铸就辉煌
搜索
共找到相关的 文章1260条 信息
  • 非卤溶剂加工的有机太阳电池受体分子相互作用研究获进展

    有机太阳电池具有柔性、便携性和可溶液加工的优势。在加工溶剂的选择中,低毒性的非卤溶剂因环境友好性和较好的器件性能重复性而受到青睐,但有机光伏材料尤其是A-DA’D-A类小分子受体在非卤溶剂中的溶解性较差、成膜过程较慢,导致活性层出现过度分子聚集和不可控形貌,损害能量转换效率。同时,非卤溶剂制备的有机太阳电池因能量损失较大而表现出较低的开路电压,限制了能量转换效率提高。在非卤溶剂加工过程中,分子过度聚集及分子堆积有序性减弱导致电荷迁移率失衡,加剧非辐射复合,从而增加能量损失。因此,调控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抑

    2024-12-26

  • 科学家首次采用航空冰雷达技术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

    近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航空遥感中心承担的“2024年度甘肃省典型冰川航空冰雷达透视探测项目”通过验收。这是我国首次利用航空冰雷达技术,对老虎沟12号冰川、七一冰川、宁缠河3号冰川等开展典型冰川储量调查。相关成果有望为河西走廊各流域水资源管理和决策、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提供关键数据支撑。2024年9月至11月,此次调查有效飞行13架次,采集原始数据5.6TB,获得了冰川表面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底部基岩数字高程模型、冰川剖面图、冰川储量、冰川三维透视图以及3个典型冰川储量等成果,并结合探地雷达测

    2024-12-23

  • 嫦娥六号月壤样品揭示首个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

    12月20日,中国科学院专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做出的又一项创新成果刊登在《自然》(Nature)上。研究团队通过分析样品中记录的约28亿年前的磁场信息,发现月球磁场强度可能在该时期发生了反弹,与先前认为的月球磁场在约31亿年前急剧下降且一直处于低能量状态不同。这是人类得到的首个月背古磁场信息,为我们认识月球磁场演化过程提供了关键锚点,进而为“月球磁场发电机”时空演化和驱动机制提供了关键约束。地球液态外核导电流体的运动如同一个“发电机”,其产生的磁场像保护伞一样包裹着地球,屏蔽宇宙射线,保护地球的大

    2024-12-20

  • “天关”卫星探路者“莱娅”与极目卫星联合揭示伽马暴形成磁陀星的直接证据

    伽马射线暴(简称伽马暴)是宇宙大爆炸以来最为壮观的爆发现象。尽管科学家在过去几十年已探测到数千例伽马暴,但关于伽马暴起源和爆发形成的中心天体(也称中心引擎)存在较多未解之谜。有理论认为,伽马暴的中心引擎可能是黑洞,通过其强大的引力快速吸积周围物质,形成吸积盘并驱动相对论喷流。另一理论则提出,伽马暴的中心引擎可能是一颗高速自转且具有极强磁场的中子星即磁陀星,其磁场强度是地球磁场的数万亿倍,能够释放巨大的磁能为伽马暴供能。而确定伽马暴的中心引擎是哪一种并非易事。科学家需要通过多波段观测和数据分析来寻

    2024-12-20

  • 科研人员提出增强硫酸盐各向异性新范式

    硫酸盐具有宽的光学带隙、短的紫外截止边,成为光学晶体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硫酸盐基元近乎正四面体结构具有高的对称性,使其极化率各向异性较小,对晶体的双折射几乎没有贡献,阻碍了它们在光学材料领域的应用。受带隙和双折射平衡关系制约,亟待解决在保证宽带隙的情况下提高材料双折射问题。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潘世烈团队提出了双折射提升策略,通过配体取代优化硫酸盐基元的光学性质,以实现宽带隙和大双折射的性能。这一策略打破了硫酸盐基元的高对称性,引入了不同基团进行配体取代。基于原始硫酸盐基元的晶体工程配体取

    2024-12-19

  • “古姆星云是否为背景脉冲星散射屏”历史疑问获解答

    古姆星云是迄今为止天文学家发现的最大角尺度的发射星云。半个世纪以来,古姆星云可能是背景脉冲星散射屏的观点多有提及却未获证实。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依托上海天马望远镜对脉冲星B0740-28星际闪烁现象的长期“双频同时”监测结果,找到了回答这一历史疑问的直接证据。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英文版)上。上海天马望远镜脉冲星小组和国内同行设计了研究方案,并利用天马望远镜将其付诸科学观测实验。团队选取古姆星云背后流量较强的脉冲星B0740-28作为“探针”,

    2024-12-19

  • “月球背面首批样本返回”入选《物理世界》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

    12月12日,知名学术期刊《物理世界》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2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我国完成的“月球背面首批样本返回”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在其中做出重要贡献。2024年6月25日,中国嫦娥六号月球探测器首次完成人类从月球背面采样的壮举,携带1935.3克样品返回地球。6月28日,嫦娥六号任务月球样品正式移交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1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采用嫦娥六号月球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与《科学》杂志上。这两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

    2024-12-18

  • 单个激光腔中实现高性能单模激光输出

    近期,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张龙与董红星团队,联合湖南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激光模式调控技术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通过选择性模式结构破缺这一创新方法,在单个激光腔中实现了高性能单模激光输出。相关研究成果以Single-Mode Lasing by Selective Mode Structure Breaking为题,发表在《先进功能材料》(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单模激光具有出色的单色性、强相干性和高亮度。而由于微腔中多个接近的共振模式之间的竞争,实现单模激光具有挑战性。该团队通过引入选择性空间结构破缺,

    2024-12-18

  • 聚物固态电解质研究获进展

    固态电池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安全性,成为下一代电池的重要发展方向。聚合物固态电解质因轻质、低成本、高柔韧性及易于加工等特点,有望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并促进规模化生产。近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李峰和孙振华团队在聚合物固态电解质研究领域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daptive ion diffusion in a highly crystalline pure polymer for stable solid-state batteries为题,发表在《储能材料》(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该研究在高度结晶的聚环氧乙烷(PEO)块体中发现了离子的自适应扩散现象并发展出稳态测量方法,克服

    2024-12-17

  • 研究揭示湖泊热浪发展过程时空变化规律和物理驱动机制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事件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加,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造成了不容忽视的影响。近年来,湖泊热浪这一湖泊表层水温的极端事件备受关注。有研究发现,伴随湖泊表层变暖,湖泊热浪的强度和时长呈增强趋势。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等的科研人员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发表了题为More rapid lake heatwaves的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聚焦湖泊热浪的建立、发展与衰退过程,探讨各个发展阶段湖泊热浪的时空变化,并揭示了背后的物理驱动机制。该研究调查了全球1340个湖泊,使用淡水湖模型FLake模拟逐日

    2024-12-13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