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生态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CHINA SCIENCE AND TECHOLOGY INTELLIGENT ECOLOGICAL INDUSTRY RESEARCH CENTER



科技引领未来 产业铸就辉煌
搜索
共找到相关的 文章1260条 信息
  • 研究提出共价键合氟优化硼氧框架新策略

    近期,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世烈和杨志华团队在氟化硼酸盐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通过共价键合氟优化硼氧框架的新策略,为设计新型光学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氟化硼酸盐具有丰富的结构多样性和组装模式,成为研究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材料的优势体系。而关于具有B-F键合的氟化基元影响结构及性能的内在规律尚不明晰。该团队剖析了系列氟化硼酸盐双折射率与倍频效应,发现了氟化硼酸盐的非中心性和非线性光学性能主要来源于B-O/F子晶格的

    2025-01-03

  • 微波散射计观测机理研究获进展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徐星欧与荷兰皇家气象局研究员Ad Stoffelen,在微波散射计高精度风场测量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上。星载微波散射计具有超过40年的海面风矢量观测历史。在微波散射计观测的空间尺度上,海洋表面风、风切变和对流等信息难以通过模型解析,因此微波散射计成为海气环境观测的重要传感器之一。通常,使用地球物理模型函数(GMF)将微波散射计观测的归一化后向散射系数(NRCS)映射到海面风场。然而,真实的海面观测场景较为复杂。现有

    2025-01-03

  • 目前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测试设施建成

    2024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子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完成首轮测试实验,最大测试电流达到稳态48千安,超过47千安的设计值。实验结果表明,该设施达到总储能406.7兆焦、可用测试磁体内径1500毫米、最高场强12特斯拉、接头电阻0.1纳欧,全面达到设计指标,成为目前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件最完善的大型超导磁体动态性能测试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的目标是建成大型超导磁体及实验系统,开展针对未来聚变工程堆运行工况下,超导

    2025-01-02

  • 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研制成功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成功通过各项测试,标志着面向高可靠应用的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有望为基于射频超导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技术方案。该超导加速单元由9支半波长型铜铌复合超导腔组成。在4.2 K的低温测试环境中,铜铌复合超导腔的平均表面峰值电场达到35 MV/m,平均腔体频率洛伦兹失谐系数和平均腔体频率氦压敏感系数分别降至约-4.9 Hz/(MV/m)2和-2.9 Hz/mbar,是原纯铌超导腔单元对应值的50%和15%,各项性能优于原纯

    2025-01-02

  • 科学家构筑出具有带有栅极结构的聚合物自旋阀器件

    作为自旋电子学的新兴分支之一,有机自旋电子学器件具有成本低、可溶液加工、重量轻、可化学裁剪等特点。有机自旋电子学器件将有机分子独特的优点与自旋调控相结合,带来了新材料、新架构和新机制,并为下一代高性能量子器件提供了新的研发路线。对自旋界面进行设计和优化是提高有机自旋阀器件性能的重要技术手段。现阶段,调控自旋界面的主要方法包括化学工程、改变有机分子种类等非原位技术,而对于自旋界面的原位、非破坏性调控则鲜有报道,限制了有机自旋电子学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中国科学院院士沈保根带领的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

    2025-01-02

  • 研究揭示火星核幔分异过程

    核幔分异是类地行星历史上规模最大的物质重组过程,奠定了类地行星的长期演化格局,为理解火星的形成演化和地球等类地行星的演化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目前,由于数据的稀缺性和火星核成分的不确定性,科学家对火星核幔分异过程尚不明晰。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云国团队等通过第一性原理自由能计算揭示了火星核和火星幔的分离过程,发现了约束火星的核幔分离发生在超于先前估计的高温高压条件下。该研究对理解火星内部结构与长期演化具有重要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研究通过分析氧化铁在核与

    2024-12-31

  • 科学家揭示新浮磁场引发太阳爆发的关键条件

    新浮磁场是驱动太阳爆发的重要物理机制,而科学家对新浮磁场引发太阳爆发的条件尚不明晰。近日,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林隽团队联合哈佛-史密松天体物理中心博士沈呈彩团队,通过理论分析提出了“暗条通道”函数C,以判断新浮磁场能否引发太阳暗条失去平衡,为预测太阳爆发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Letters)上。该研究通过二维磁场模型,分析了新浮磁场和太阳暗条相互作用的机制,揭示了新浮磁场的极性、位置及强度对暗条稳定性的影响。研究人员利用带有电流的磁通

    2024-12-31

  • 空间引力波探测相位计研究获进展

    空间引力波探测中,级联积分梳状(CIC)抗混叠滤波器被用于相位计的抗混叠降采样。而CIC滤波器通带不平坦,意味着不同频率下的衰减不同。因此,在需要对相位真值高精度测量的领域,传统的降采样方法并不适用。近日,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团队采用基于CIC插值二阶多项式(ISOP)架构的滤波器,用于补偿衰减效应。相关研究成果以Optimization Design of Decimation Filter for the Phasemeter in the Space Gravitational Wave Detection为题,发表在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上。空间引力波探测主要关注0.1mHz

    2024-12-27

  • 反式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获进展

    尽管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功率转换效率取得进展,但器件不稳定性仍是其商业化应用的障碍之一。这种不稳定性源于卤素离子尤其是碘离子(I⁻)的迁移。在光照和热应力作用下,I⁻发生迁移并转化为I₂,导致不可逆的降解和性能损失。因此,抑制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I⁻迁移至关重要。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研究员葛子义和刘畅等在前期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研究的基础上,解决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器件I⁻迁移问题,在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运行稳定性方面取得了进展。该研究将2,1,3-苯并噻二唑、5,6-二氟-4,7-双引

    2024-12-27

  • 研究发展出高效电响应的二氧化碳还原酶

    酶电催化是通过电化学手段为酶催化二氧化碳还原提供还原力的催化系统。相比传统的电化学催化方法,酶电催化的催化电位接近二氧化碳的理论还原电势,其过电势更低且酶催化的选择性高。因此,酶电催化能够实现更高的法拉第效率和能量效率。对于提高酶电催化性能,亟待开发高效的表达体系和高活性的酶元件。近期,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张玲玲团队在电能驱动甲酸脱氢酶催化二氧化碳还原产甲酸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研究以源于厌氧菌Thermoanaerobacter kivui的氢依赖二氧化碳还原酶TkHDCR为研究对象。TkHDCR是由1个钨金属依赖

    2024-12-27

seo seo